:国际金融报
:李曦子
35年数据造假,涉及多达8万件,流向15个国家。
近日,日本百年企业三菱电机检验数据长期造假的新闻再一次把日本制造业推向风口浪尖。
社长杉山武史在记者会上鞠躬道歉称“有组织的造假损害了信誉”,并宣布引咎辞职。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凭借独特的“精益生产方式”和号称世界第一的质量迅速占领全球市场。
然而近年来,日本制造业负面新闻不断,数据造假、违规生产、以次充好等丑闻不断蚕食着“工匠精神”的金字招牌。
百年企业沦落
今年2月1日,三菱电机迎来百岁生日。
在三菱电机的中国官上,100周年的庆祝宣言、纪念徽标依然处于显著位置。
在日本市场,三菱电机是列车空调的第一大生产商,普通列车、新干线列车都选择其作为配套供应商。
作为三菱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其还包含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显示、、厨房电气、车载电气、电气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百年企业,在今年6月的内部调查中被曝出长达35年的数据造假。
据悉,该旗下的控股企业长崎工厂没有按照合约对列车空调进行出厂质检,反而伪造检验数据蒙混过关。数据造假涉及多达8.46万件,约有1.58万台列车空调流向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十几个国家。
另外,除了列车空调,该厂还对空气压缩机检验数据造假,这些空气压缩机主要用于列车刹车和车门关闭,是重要安全,全部面向日本销售。
据共同社报道,该海外销售额比例较高,超过四成,以北美、欧洲、亚洲为主。不仅在铁路相关领域,还开展了工厂自动化设备及汽车零件等多样业务,而信誉下降的影响恐波及各种。
三菱电机社长杉山武史因为造假事件已经引咎辞职。在7月2日的记者会上,杉山武史表示:“有组织的造假损害了信誉,他对此负有责任,认为有必要辞职,以使建立新体制,挽回外界对三菱电机的信任。”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梶山弘志表示,这桩丑闻不仅使三菱电机形象受损,还可能影响日本制造业的国际声誉。
造假屡见不鲜
事实上,此次引起广泛关注的三菱电机并非日本制造业第一次被曝出造假。近年来,许多日本制造业企业违规、造假、瞒报、谎报等丑闻频发。
2016年4月,日本三菱汽车被曝在过去10年中销售的全部车型存在篡改油耗数据等违规行为。在给消费者的使用说明书中,三菱汽车的实际燃油效率数据被提高了5%10%。同年5月,铃木汽车对外承认,铃木没有按照规定的方法测试油耗数据,致使测试数据与实际使用数据有所出入。
2017年10月,神户制钢承认篡改部分铜、铝检验数据,以次充好供应客户。一年就有2.15万吨检测造假。10年来,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十余人参与造假,约200家企业受到牵连,涉及汽车、飞机、高速列车、军工等多个领域。
同年11月,与三菱电机同在三菱麾下的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承认,其子三菱电线工业和三菱伸铜存在篡改数据的造假行为,受影响企业达258家。
2018年7月,日产汽车承认,该在日本的5家工厂存在尾气排放和油耗测量数据造假问题。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造假问题车辆占抽样总数的53.5%。
今年2月,成立于1929年,主要生产制动器和相关零部件的日本曙光制动器工业株式会社被曝出近60%的数据存在造假行为,时间跨度长达20年,涉及丰田、日产等10家日系车企。
工匠神话破灭?
在20世纪后期,日本制造业曾一度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优越的性能和可靠的质量让“日本制造”在全球市场所向披靡,“MadeinJapan”等同于质量担当。
鼎盛时期,在全球50强中,三菱、丰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东芝这些日本制造企业都榜上有名。
不管是从小作坊成长起来的企业还是一些传统的老牌大企业,他们都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那时的工匠们把自己的看成是自己人格和信誉的表现,他们不以功利、不以富贵论成败,对工作的坚持、对难度的挑战逐渐演变成普通民众崇尚的价值取向。
中国银行全球调研专家、东京分行王哲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日本泡沫期,企业经营管理更加重视长期经营,并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强调以不断改良为重要特点的研发缔造了“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
“但是近年来,日本企业受欧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中心逐渐转向重视股东利益,强调成本控制、财务数据和利润的逐年增长,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王哲说。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中心主任陈子雷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制造业造假有财务数据的造假,也有技术层面的造假。财务数据造假跟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有关。而技术数据造假说明日本制造业根基发生了动摇,研发设计制造过程偷工减料的背后是激烈的企业竞争,特别是的竞争和成本竞争。
其次,王哲指出,日本治理体制也存在问题:一方面,日本企业内部管理“竖井化”严重,横向沟通和监督体制不足;另一方面,日本独特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用工体制导致日本企业内部官僚化严重,未能建立起管理层与一线员工的有效沟通途径,从而导致长期存在对一线生产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像这次三菱电机造假事件,在曝光之前,总在2016年至2019年曾组织三次自查,均未能发现长崎制作所有组织造假的问题。
此外,日本企业用工制度在近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王哲表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大企业联合会“经团联”提出“新日本式经营”,导致非正式员工占比逐渐增多,目前已逼近全部就业人口的40%。非正式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于技术进步和质量的使命感明显下降。
“总体来说,日本制造业的开发战略比较有前瞻性,工艺水平较高,但日本企业文化下经营决策效率低。长久以来,日本企业内部治理制度的改革、劳资关系改革、股东与管理层的改革等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陈子雷补充道,“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工匠传承精神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国际化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三菱电机造假就是企业文化发生根本变化的典型案例。日本制造业的神话正在不断破灭,示范效应在不断消失。”
王哲坦言,当前日本制造业既面临与美、德等制造业强国的质量竞争,又要应对中国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性价比竞争。尤其是随着人工、大数据、物联等技术革命逐渐兴起的时代,如果日本制造业无法作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技术和管理变革,无法深刻反思和有效纠正自身的顽疾,只是躺在以往创造的光环之下,“日本制造”势必走向没落。
吸取经验教训
虽然近年来,日本大型知名制造企业接连出现造假丑闻,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日本制造业的水平仍处于第一梯队。
“日本在部分领域的实力甚至超过美国和德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尤其在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上游领域,日本制造业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利润率较高。”王哲说。
陈子雷举了一个例子,过去提到日本品牌,人们首先会想到电视、马桶盖等消费品,而现在日本品牌体现为中间零配件,日本元素已经融入到各国的之中。“由于竞争加剧,日本企业被倒逼往产业链上游走。比如,本来做电视的企业,由于来自中国的竞争,他们就开始做液晶管,液晶管不行,又开始做液晶屏,液晶屏不行,就开始做涂液晶屏的材料。越往产业链上游走,附加值越高”。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众多中小企业也对日本制造业形成了重要支撑。
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厅发布的2020年版《中小企业白皮书》,日本现有中小企业359万家,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7%;从业员工总数5719万人,占总雇佣人数的68.8%。
王哲向记者介绍,战后日本依靠所谓的三大神器“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及“下游分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下游分包”中的“下游”正是指的日本中小企业。受益于稳定的分包体制,日本中小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并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因此,下游的中小企业某种意义上成为支撑日本经济的核心部分,真正的技术核心很大程度上均由“下游分包”中小企业掌握。
日本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锐意创新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2020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GlobalNicheTop100”名单,表彰在国际细分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有重大贡献的日本企业。获奖的近七成是中小、中坚企业,其中不乏众多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的隐形冠军。
例如,生产铜锣烧机器的MASDACMACHINERY(员工数173名,资本金1亿日元,占据全球100%市场份额)、生产耐高温条形码贴的YSTech(22名,5000万日元,100%市场份额)、生产可弯折电子组件测试装置的汤浅系统机器(49名,6000万日元,90%)、生产可移除生锈或破损螺丝老虎钳的ENGINEER(40名,2000万日元,100%)等。
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日本制造业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陈子雷表示,日本企业对未来市场前瞻性的研判比较准确。研发投入金额不一定大,但是其较重视研发投入的效率。此外,团队协作机制也非常重要,日本企业报团取暖,有比较好的协同合作关系。
王哲指出,首先,应始终将质量看作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断审视和反思自身经营管理和治理机制方面的问题,敢于对自己“开刀”,并将其制度化。
其次,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和技术传承。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以及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升级,中国也势必将面临日本制造业人手不足和有经验一线员工流失等问题。如何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做好有经验员工队伍的稳定以及企业技术的传承和积累,日本制造业将提供丰富的应对经验。
第三,不断完善中小型制造企业孕育和成长的环境。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不但依靠大型制造企业,同样需要广大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撑。如何培养出一批以“专精特新”为特征、有技术、有影响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是当前中国应积极考虑的问题。日本政府层面设立有专门的中小企业厅,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从国家立法到税收优惠、信贷扶持、产业政策支撑、人才培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信用担保体制等方面均有较为成熟的制度和体系。
/反馈